最新消息

2024/06/17

專題主編:陶振超(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運算傳播研究指針對自然生成(通常數量龐大且複雜)或模擬的資料,以演算法或運算模型從中找尋隱而未現的模式,為重要傳播現象提供理解的線索,甚至應用與驗證理論。隨著在使用者端數位平台與行動裝置不斷推陳出新,人們在數位世界的數位足跡不但大量且資料型態多樣(如文字、螢幕截圖、定位等);而在研究者端,運算模型與演算法、甚至人工智慧也快速發展,加上硬體運算能力的提升與雲端運算平台的出現,研究者個別分析能力大幅提昇。這兩股趨勢使得運算傳播研究成為探索人類傳播不可獲缺的研究方法。

然而,運算傳播研究從提出以來遭遇的挑戰始終存在。例如,大數據並非就是品質好的數據、更不是具代表性的數據,其中可能隱含偏誤,這樣的質疑一直未被答覆。運算傳播研究能應用與驗證理論似乎僅是口號,幾乎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並引發與因果推論、理論等在本質上是否衝突的爭議。甚至資料驅動研究的科學性,在不同領域都出現反思。至於一直被呼籲結合運算傳播研究與傳統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實驗法等)的多方法研究,則數量仍相當有限,並且未連貫為一系列,尚未替結合運算傳播研究與傳統研究方法開拓出一條新路。

現在正是一個檢視現有研究成果與釐清未來研究方法的關鍵點,因此本刊提出「運算傳播研究」專題,徵求以下主題的稿件,

§ 運算傳播研究各種方法的綜論文章

§ 結合運算傳播研究與傳統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

§ 新興運算傳播研究方法

§ 人工智慧與運算傳播研究

§ 運算傳播研究遭遇的挑戰與反思

§ 資料驅動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其他與運算傳播研究相關之議題

截稿時間:20241130

1.  來稿請標明「運算傳播研究」專題投稿,以「臺灣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

2.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

3.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臺灣傳播學刊》(tjctaiwan@tjctaiwan.org)。

 

展開內容
2024/01/29

伴隨著國際局勢與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化,抵抗力(Resistance)與堅韌性(Resilience)等兩個概念不但成為評估國家綜合實力的指標,同時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自2019年全球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的挑戰開始,國家的抵抗力已深深根植於民主社會的共識之中。在國家層面,抵抗力不僅單指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健康危機,更泛指健康的民主社會如何抵禦來自其他國家或機構之企圖操控國民自由意志的行為,其中包括影響民主制度基石的投票行為,影響對國家政策、國防戰備的支持,以及影響民主價值信念等。

臺灣以及所有自由民主國家當前都面臨著相似的挑戰,即在威權國家與民主政體之間權力轉移的競合過程中,如何應對利用民主國家言論自由的漏洞,散播假訊息與極端言論的問題。這不僅影響政策走向和選舉結果,還直接影響著民主社會的輿論和民意,讓重要的公共政策決議受到非自由意志的干擾與操縱。

民主社會的抵抗力被視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脈絡下,傳播媒體既可能成為提升抵抗力的助力,同時也有機會扮演加速民主弱化的阻力。作為整體社會運作的一環,媒體的功能如何發揮?它又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學界共同深入探討的議題。專題邀請國防大學新聞學系傅文成教授擔任客座主編。

徵稿子題可包含但不限於

1.  戰爭、衝突與民眾信心

2.  認知操作與選舉

3.  策略傳播與涉外策略

4.  戰爭風險感知與反應

5.  社群媒體與公共外交

6.  國際支持、認知與抵抗意志

截稿時間:2024531

1.  來稿請標明「傳播研究與民主社會抵抗力」專題投稿,以「臺灣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

2.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

3.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臺灣傳播學刊》
(
tjctaiwan@tjctaiwan.org)

展開內容
2024/01/10

為增進傳播學研究論著之投稿便利性,以及因應各類型資料之出現,本次《臺灣傳播學刊》與《新聞學研究》兩刊,共同修訂論文體例。此次體例修訂,主要參考《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7th edition, 2020)、國內外相關網路資源、中文書寫慣例及兩刊編輯需求等。

體例未及規範之處請參見《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第七版。本次兩刊統一體例,仍有少部分依刊物特性需要,保留原先規定,包含:(一)投稿格式及中英文摘要字數限制;(二)註釋使用方式與限制。

為便利投稿者掌握新舊論文體例差異,茲將本次主要變動列舉如下,其餘修訂與完整寫作格式,請參考新版論文體例(2024.1):

1. 正文,無論新聞作為文獻來源或分析內容,均照一般文獻引述,見p.5
2. 引文作者,作者為三人以上時,僅列第一位作者,見p.6
3. 註釋,最多10個,見p.9
4. 參考書目,單一文獻最多可列二十位作者,見p.14
5. 參考書目,刊期與起迄頁碼以逗號分隔,doi以網址方式呈現,見p.15
6. 參考書目,書籍無需列出版地,線上書籍,寫法同出版書籍,見p.16
7. 參考書目,碩博士論文無需列出版地,見p.18
8. 參考書目,增補政府出版品、研究報告與機構公告等格式,見p.19
9. 參考書目,修改研討會論文書寫格式,見p.20
10.參考書目,修改中文報紙書寫格式,見p.21
11.參考書目,新增新聞網站與電子報書寫格式,見p.21
12.參考書目,新增檔案文件書寫格式,見p.22
13.參考書目,修改視聽媒體資料書寫格式,新增Youtube、Podcast等,見p.24
14.參考書目,新增社群媒體:Facebook、Twitter、網路論壇等,見p.26

展開內容
2024/01/07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臺灣傳播學刊》第44期已於12月底完成出版並陸續分發寄送。本期規劃的專題為「數位暴力與仇恨言論」,共收錄了2篇專題論文、2篇一般論文以及1篇研究記要。緊跟著自2022年年底開始的人工智慧浪潮,本期同時規劃「人工智慧與新聞傳播」論壇。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在學刊網站上閱覽並下載全文。

本期為學刊更名後首次以《臺灣傳播學刊》出刊。與此同時,學刊也有了新的封面、版型設計、以及更新了寫作體例。

學刊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持續不吝賜稿、踴躍投稿,讓學刊能夠成為傳播知識薈萃之所。

《臺灣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24年元月

展開內容
2023/07/26

n 徵稿專題:香港與臺灣社會發展和傳播互動


《中華傳播學刊》邀請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也是本刊編輯委員的李立?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歡迎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撰寫研究論文,公開徵求下列相關主題:

一、港臺影視音產業的移植與互動

1980年代港劇在臺盛行,三家電視臺紛紛聘請香港影視人才來臺製作與演出,及至2000年前後將香港連續劇的敘事模式,類型化為長壽鄉土劇。強調本土創作而非翻唱的臺灣流行音樂,在1990年代受到香港流行樂界的重視,開始與臺灣唱片業者合作。這些產製模式與文化型態是如何在兩地流動與移植?又與在地原生的型態有何差異?對兩地的影視音產業產生什麼影響?相對過往大資本製作的香港電影,近年香港興起許多小品電影,其產製邏輯、影像語言乃至觀眾反應與過往有何差異?

二、港臺新聞文化的互動與變遷

由於特殊的中英二元權力結構,香港在1997前享有其他華文世界所未有的新聞自由,不但傳承英國的新聞專業傳統,也存在崇尚名流八卦的小報文化。以《蘋果日報》為代表的港式小報文化,對臺灣新聞、娛樂產業的衝擊為何?多年以來,臺灣及香港媒體如何呈現對方?而在一系列對新聞及表達自由產生負面影響的法令出臺後,新聞從業者如何維持獨立性?新聞專業群體如何存續?海外(包括臺灣)的港人媒體可以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三、傳播新科技的連結與抗爭

在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中,港臺抗爭者先後運用傳播新科技從事宣傳與組織,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使用更多加密技術進行抗爭者之間的連結。這些利用傳播新科技而進行的抗爭與集結,與傳統社會運動的動員及傳播模式的差異?去中心的串連,如何突破集權化的言論管制?曾經興盛的網絡另類媒體,在實施《國安法》後受到一定衝擊,但在《立場新聞》和《眾新聞》關閉之後,香港也有新的獨立網媒出現,網路媒體究竟可以如何持續下去?

四、離散港人的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歷經雨傘及反修例運動後,許多香港人到海外生活,無論是以求學、就業或移民身份,他們如何融入當地文化,或成為在異鄉的「香港人」?在過去兩三年間,臺灣也是香港人移居外地的主要選擇之一,移居臺灣的香港人如何跟臺灣社會以及香港社會交流和互動?他們建構的是一個甚麼樣的「香港人」身分?

五、其他與港臺媒介文化、新聞專業之相關議題

透過對這些議題的研究,我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港臺之間在媒介文化上的互動與影響,並探索兩地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截稿時間:2023年11月30日

投稿須知:

一、來稿請標明「香港與臺灣:社會發展和傳播互動」專題投稿,以「中華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網址:http://cjctaiwan.org/submit.asp

二、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taiwan.org/submission.asp

三、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展開內容
2023/06/26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已於6月底完成出版並陸續分發寄送。本期規劃的專題為「新聞業的數位轉型:危機、挑戰與解方」,共收錄了4篇專題論文、2篇一般論文。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在學刊網站上閱覽並下載全文(http://cjctaiwan.org/index.asp)。

學刊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持續不吝賜稿、踴躍投稿,讓學刊能夠成為傳播知識薈萃之所。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23年06月26日

展開內容
2022/07/04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41期已於6月底完成出版並陸續分發寄送。本期規劃的專題為「策略傳播」,共收錄了3篇專題論文、4篇一般論文,1篇書評書介,以及2篇書評論壇。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在學刊網站上閱覽並下載全文(http://cjctaiwan.org/index.asp)。

學刊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持續不吝賜稿、踴躍投稿,讓學刊能夠成為傳播知識薈萃之所。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22年07月04日

2022/01/13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日前《中華傳播學刊》四十期之編輯顧問名錄中,馬成龍教授的職銜為誤植,應為「香港浸會大學榮退」,完整編輯顧問名單如下列。學刊對於造成馬教授及相關人士的困擾感到抱歉,特此更正,並對編輯顧問們歷年來的支持,再次致上誠摯謝意。

王振寰(政治大學榮退)

朱 立(政治大學榮退) 

李少南(香港恆生大學) 

李金銓(政治大學榮退) 

翁秀琪(世新大學榮退) 

馬成龍(香港浸會大學榮退) 

張讚國(陽明交通大學榮退) 

郭振羽(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 

陳國明(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U.S.A.)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榮退) 

黃光國(臺灣大學榮退)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部 敬上

 

展開內容
2021/12/29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40期已於今年12月完成出版。本期規劃的專題為「遊戲」,共收錄了3篇專題論文、1篇論壇、3篇一般論文及1篇書評書介。您可以直接上網下載各篇文章閱覽(http://cjctaiwan.org/index.asp)。

另外,學刊在八月有小幅人事異動。原執行編輯張春炎老師已服務三年,協助繁重編務、圓滿完成任務,該職位由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張時健老師接任;同時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昌德教授,則加入成為學刊編委成員之一。

我們也規畫了新的專題徵稿「數位匯流與新聞重建」,並邀請台灣大學新聞所洪貞玲教授擔任客座主編,歡迎來稿。相關說明請見網站公告 http://cjctaiwan.org/news.asp 。

在學界同仁們的支持下,本刊一直是科技部TSSCI第一級期刊,並連續三年在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調查中,於傳播學類名列前茅。學刊特別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賜稿,促成知識交流與傳播社群的持續茁壯。

歲末平安
新年快樂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21年12月29日
 

展開內容
2021/12/28

徵稿專題:數位匯流與新聞重建

徵稿內容:

 

數位科技的發展改變人類傳播的樣貌,對於傳播生態中的新聞媒體與新聞專業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傳統新聞媒體無法躲避數位化的浪潮,新聞內容數位化、新聞操作社群化,新聞傳佈管道擴大了,但營收卻持續萎縮。另一方面,數位平台吸納了所有新聞內容,匯聚了全球使用者及其個資,更襲奪了傳統媒體賴以為生的廣告收入。我們見證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掙扎,也看到數位平台上的眾聲喧嘩。

 

本專題的核心關懷,環繞著數位匯流生態所衍生的新聞永續挑戰。新聞業運作百餘年「用內容吸引閱聽眾、用閱聽眾吸引廣告」的商業模式失靈,廣告被GoogleFacebook等網路巨頭攫奪而去,台灣情況亦然。《壹週刊》與《聯合晚報》陸續於20202月和6月停刊,《蘋果日報》2019年推動付費訂閱制,但也在2021年停止紙本發行。《天下雜誌》數年前推動數位轉型,《聯合報》也在創刊七十年時發表數位轉型報告,但成敗仍在未定之天。

 

為了永續生存,並能繼續善盡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全球各地的優質新聞媒體皆展開各種創新實驗,以期獲得更多支持與穩定的財務基礎。如澳洲立法通過《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希望透過積極的機制,確保新聞業在壟斷平台影響下得到合理報酬,加拿大政府也宣布將跟進。然而,台灣政府部門向來缺少扶植優質新聞業的政策,而這也讓台灣優質新聞業的處境更加岌岌可危。

 

從巨觀面,我們關切新聞匯流情境下的當前新聞業的發展與挑戰、匯流平台產業與政策回應的作為。從微觀面,我們也關懷網路假訊息的蔓延、數位廣告對新聞發展的影響。從實踐面,我們關切社群媒體文化當道,AI與資料技術對於新聞形式有何啟示,而新聞專業倫理又面臨何種挑戰。從解決方案的角度,我們也可討論社群媒體與平台該負擔何種責任,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有哪些可能,新聞事實查核機制又能扮演何種角色。數位匯流對新聞與民主的影響至深且廣,這些都是本專題的關懷。

 

中華傳播學刊徵求本專題稿件,並由臺灣大學新聞所洪貞玲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我們歡迎關切此議題的投稿,專題文章可包括、但不限以下子題:

 

社群媒體與新聞專業:社群平台新聞研究、小編新聞的專業意理、演算法對新聞與輿論的影響、社群守則與新聞自由、爭議內容之因應機制等。

 

平台責任與廣告分潤:新聞市場的演變、網路平台的新聞提供與授權、數位新聞著作權歸屬、壟斷平台的政策因應等。

 

AI與資料新聞:AI對新聞業的影響、資料新聞學的實踐、創新新聞敘事、新聞倫理與隱私保護等。

 

數位新聞與民主發展:假新聞之生成及其影響、事實查核機制與運作、社群傳播與政治、數位新聞與公民參與等。

 

新聞產業的創新實踐:傳統媒體轉型、另類網路媒體、媒體協作網絡、新聞勞動、創新營收模式分析等。

 

●其它數位匯流與新聞相關議題

 

■截稿時間:2022430

■投稿須知:

1.來稿請標明「數位匯流與新聞重建」專題投稿,以「中華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網址:http://cjctaiwan.org/submit.asp

2.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taiwan.org/submission.asp

3.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展開內容
2021/06/24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已於6月完成出版。本期規劃的專題為「假新聞」,共收錄了3篇專題論文、2篇特稿、3篇一般論文及1篇書評書介。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上網下載閱覽(http://cjctaiwan.org/index.asp)。

 

       學刊特別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持續不吝賜稿、踴躍投稿,讓學刊能夠成為傳播知識薈萃之所。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21年6月24日

展開內容
2021/06/22

《中華傳播學刊》專題徵稿

徵稿專題:電視及其創造與衍生

徵稿內容:

我國網路隨選視訊於2004年的中華電信MOD成立開始,2015年後有廿餘家國際與本地網路影音串流平台陸續上線,十幾年間隱伏了不容忽視的影視媒介版圖更迭。2017年第三季的有線電視訂閱戶數來到這個媒介前所未有的高峰——超過524萬,然而此後旋即迎來了雪崩式的有線電視剪線潮。2021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第1季台灣有線電視訂戶數為4833648戶,這是NCC統計以來的新低紀錄,同時間,MOD的戶數也從2019年超過209萬戶的高峰微幅滑到2064962戶。

這是自196210 月台灣電視公司開播、1993年有線電視法通過以來,所謂「傳統電視」六十年興衰的黃昏投影。回顧這六十年,台灣電視在基礎建設、產業結構、內容產製、觀看與消費方式有急遽的變化,電視從廣播變成後電視台時代的窄播,閱聽人觀看經驗日益碎片化,接下來的戰場顯然轉向了全球數位流通的串流平台。

然而,傳統的電視機作為觀看終端的時間和人數或許減少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看的節目和內容減少。國人逐漸傾向跨螢觀看影音內容,不再侷限單一媒介終端。觀看的介面、平台不同,節目、語言、類型各異,我們盯著各種螢幕的時間更長,內容更多樣。由「電視」衍生、延續的觀看型態也已經轉化。從2000年代PTT板上曾經盛行的同步看劇發文,到2010年代社群媒體的粉絲頁、追劇群組、彈幕點評、如今Teleparty app的邊欄聊天,我們看見高黏著又快速流通的觀眾文本,某些影音內容的情感張力經社群媒介化之後擴散更強更遠。如今的視聽經驗駁雜紛陳,其間都會競爭、國族情感、文化記憶的碰撞甚至可掀起國際政治波瀾。

中華傳播學刊徵求本專題稿件,由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柯裕棻副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歡迎各種關於電視或網路影音串流平台的文化、產業或歷史的討論。從電視台和影視串流平台的政策與勞動狀況、節目與類型研究、觀眾/粉絲社群研究,乃至追劇、或其他分享觀看的新型態的閱聽人活動,或是回顧各階段的影視技術與權力的組合、影視文化史等等,都在收稿範圍,也十分歡迎不同個案的探討。專題文章可包括、但不限以下子題:

台灣及全球在地電視史:電視的科技與政治經濟之關係;影視產業基礎建設的社會脈絡及轉變;電視台的數位轉型與創意開發;新電視的科技能供性與破壞性創新。

電視與文化記憶:新舊世代的電視經驗差異;分眾、分散、碎片化閱聽人的樣貌與行動;全球化、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連結的閱聽人行動;電視作為文化記憶;在新媒介平台的舊電視;電視的數位考古文化;電視的情感消費與空間文化。

連線收視閱聽人:永遠在線的電視閱聽人之追劇與分享;跨世代剪線族(cord-cutters)的多平台收視及娛樂經驗;YouTube一族的日常生活與個人化收視;海量數據監控分析中的閱聽人。

影音串流平台時代的電視結構:跨國影音串流平台及內容的文化地理學;OTT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全球化的影視競爭、影視內容國家隊、影視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全球在地化的影視平台策略。

其它與電視或影音平台相關議題

截稿時間:2021111

投稿須知:

1.     來稿請標明「電視及其創造與衍生」專題投稿,以「中華傳播學刊線上投稿系統」進行,網址:http://cjctaiwan.org/submit.asp

2.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taiwan.org/submission.asp

3.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展開內容
2021/02/03

致本刊作者及讀者:

 

上月經媒體披露中華傳播學刊有合作之華藝學術論文資料庫「華藝線上圖書館」,有不當授權中國資料庫並將學術文章資料竄改及移除事宜(請參見

 

經本刊去函求證華藝數位公司承認其所出口至《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之「臺灣學術文獻資料庫」中,關於中華傳播學刊的文章14篇文章遭修改後已回復但仍有8篇遭修改無法回復故停止出口以及有20篇無法出現在該資料庫中

 

《中華傳播學刊》為中華傳播學會之出版物過去基於學術推廣初衷,由學會與華藝公司簽署〈期刊暨研討會論文授權合約書〉,授權該公司就期刊出版物「進行數位化、重製等加值流程後收錄於資料庫進行數位資料庫使用」。依據該契約內容華藝公司上述行為已明顯違約

 

中華傳播學會與中華傳播學刊對於華藝公司之違約事實,表達強烈抗議,並聲明如下:

 

一、本學會與本刊認為,華藝公司已違反雙方簽訂之合約,包括未經同意將資料庫內容出口至中國,以及未能保護作者著作權等雙方權益。

二、華藝次之違約行為,不僅違背合作電子出版、促進學術交流之美意,也使授權機構與作者權益受損,因此本學會與本刊已發函要華藝公司限期補正;若逾期未補正,本學會與本刊將考量後續法律追訴等作法,以維護本刊作者與讀者權益及學術自由。

三、本學會與本刊基於促進學術自由交流的信念,不容已發表或出版之思想與言論遭到不當二次審查,籲請國內學術界與高教機構,共同討論學術單位授權資料庫之相關準則

 

本學會與本刊將密切注意此事件後續發展,善盡維護讀者與作者權益之義務,以促成學術自由之目標。

 

中華傳播學會暨《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202123

展開內容
2021/02/03

敬愛的投稿者、審稿委員、讀者及老師們:

 

         感謝您過去一年來對《中華傳播學刊》的支持與鼓勵

          210日至216 適逢農曆年節

       《中華傳播學刊》將順應國定假日,暫停收稿、審查程序

         特此公告,也提前祝大家   

         牛年行大運!研究順利、順心、健康平安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21/01/01

各位敬愛的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8期已於12月準時出刊。本期專題名為「媒介化」,共收錄了篇4專題論文、2篇一般論文,以及1篇書評書介。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線上下載閱覽(http://cjctaiwan.org/index.asp)。

 

2020年因為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而言又彷彿是「惡靈惡靈」的一年。即便因為疫情的關係,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但學刊的投稿依然踴躍,在新年之際要特別感謝讀者、評審和學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本刊也是新任編輯集團隊任內共同完成的首期,主編在編輯室報告,特別以Hello World作為開頭,同時是代表學刊新任編輯團隊向大家發出的問候。2020年下旬,新任編輯委員包括(依筆劃順序):王紹蓉(中山大學)、李立?(香港中文大學)、張玉佩(交通大學)、陳憶寧(政治大學)、蕭宏祺(世新大學),並有原執行編輯張春炎(暨南國際大學)留任。新組成的編輯室將持續為中文傳播學術社群服務,除向前人看齊外,也期許能繼續促進傳播學界的知識創見、相互對話及介入現實。

 

由於許許多多傳播學群同儕的投入,學刊在2020年再度獲得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兩獎項肯定(期刊即時傳播獎,傳播類第一名;期刊長期傳播獎,傳播類第二名)。新的一年,懇請大家繼續支持本刊,更歡迎各位不吝賜稿。

 

敬祝大家新年快樂 健康平安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20/06/17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7期已於6月15日完成出版。本期規劃的專題為「線上勞動,勞動線上」,共收錄了1篇特稿、4篇專題論文、3篇一般論文。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上網下載閱覽(http://cjc.nccu.edu.tw/index.asp)。
 
       感謝諸位朋友支持和鼓勵,本屆編委會負責的四期編務,在本期劃下句點。在這兩年期間,編委會動員了167位(192人次)學者幫忙稿件的審查,專長範圍涵蓋傳播、政治、社會、社會心理、教育、語言學、資管、法律、通識等學科,謹此向各位審查老師的辛勞致敬。 
       
       學刊特別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您持續不吝賜稿、踴躍投稿,讓學刊能夠成為傳播知識薈萃之所。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20/02/18

各位敬愛的投稿者,您好


假新聞專題徵稿,即將於2月底(2/29)截稿,敬請有意投稿者掌握投稿時間

敬祝研安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20/01/21

 

各位老師、投稿者:

 


2020/1/23~29號適逢農曆年節

 

《中華傳播學刊》將順應國定假日,暫停收稿、審查程序

 

特此公告

 

也提前祝大家   鼠年研究順利、順心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20/01/21

各位老師、投稿者:


2020/1/23~29號適逢農曆年節

《中華傳播學刊》將順應國定假日,暫停收稿、審查程序

特此公告

也提前祝大家   鼠年研究順利、順心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12/30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6期已於12月準時出刊。本期專題名為「社群媒體的資訊行為」,共收錄了篇4專題論文、3篇一般論文,以及1篇書評書介。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線上下載閱覽(http://cjc.nccu.edu.tw/index.asp)。

過去的一年,感謝諸位學刊讀者、評審和學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本學刊也不負眾望,持續獲得科技部人社中心期刊評比,評定為人文社會類核心期刊第一級。為了增進傳播學研究論著之投稿便利,以及因應各類型資料之出現,本刊與《新聞學研究》已聯手完成體例的編修,兩刊的論文體例將統一化。新的體例將適用《中華傳播學刊》2020年以後出刊的各期內容。未來的一年,我們也期待各界繼續支持本刊,期待能夠有您的不吝賜稿。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12/09

中華傳播學刊「假新聞專題」徵稿,原訂2020131日截稿,為鼓勵投稿者踴躍投稿,投稿期限延長至2020229截止。

本刊另一專題--「媒介化專題」徵稿,將於20191231截稿,敬請有意投稿者保握時機。

 

 敬請善用線上投稿 http://cjc.nccu.edu.tw/submit.asp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08/19

中華傳播學刊專題論文徵稿

一、媒介化專題徵稿
在「無處不媒介」的當代,傳統媒介效果研究聚焦於單一篇報導、單一節目或單一文本對特定閱聽人的經驗感受帶來的作用力,已不足以探索多元媒介對於社會更普遍性、更泛社群範圍的影響性。晚近「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橫空出世,正是意圖探究媒介過程與社會過程之間更廣大且「變革」(transformative)式的交互影響。其探究媒介如何捲動政治、社會、經濟等領域結構式的轉變,開展了傳播研究的視野,乃至被認定堪與個人化、全球化、商業化等結構變遷等量齊觀的「後設歷程」(meta-process)。
 
對於「媒介化」現象的關切不單限縮於傳播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在政治、藝術、運動、教育等諸多領域都得見媒介化研究發表。作為一個跨領域、開放的研究議題,媒介化研究方興未艾,其「使命」至少包括了歷時性變化過程的探看、不同媒介迴路與不同脈絡之間異同的分殊理解、以及得以估量分析媒介化程度的尺度的發展(見Ekström, 2016)。
 
綜上,近年來媒介化的動能與發展為何?在不同場域、不同時間點,媒介化的顯影如何得見?媒介化的相關概念如何促生了傳播研究的新議題、新思維?與過往聚焦傳播過程變化的取徑、理論、與研究相較,媒介化研究帶來什麼啟示與新意?又如何鬆動了我們過往對傳播研究的思考?以及,華人世界從事媒介化研究課題有何特殊性與普遍性?
 
《中華傳播學刊》即將以「媒介化」為 主題,廣邀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本期特別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方念萱副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
 
來稿請標明「媒介化」專題投稿。本專題即日起開始徵稿,截稿時間:2019年12月31日。
 
Ekström, M. et al (2016). Three tasks for mediatization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an open agend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8(7), 1-19.
 
二、假新聞專題徵稿
在「後事實」已然成為體認當前資訊秩/失序的「心理事實」,假新聞是近年來傳播研究無從迴避的課題。不管是惡意的disinformation或者來源意向不明的misformation,透過網路即時、點狀的傳佈、擴散,不當資訊極有可能在彈指間引發海嘯般的負面效應。從造假消息、捏造文件、變造影像或照片、欺騙式廣告或文宣,到架設假網站、豢養社群媒體網軍或機器帳號,乃至透過操縱演算法來影響搜尋引擎關鍵字的條目排序,假新聞內容的生產與虛假資訊活動的策動已然觸發當前媒介倫理的多重討論,包括資訊生態系統變遷、法規監管與言論自由保障的界線,對個人、政治、經濟與政治等的衝擊,乃至「真實」的本體論等問題。
 
作為201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主題「後真相時代的辯證、矛盾與反思」的延續,《中華傳播學刊》有鑑於假新聞現象折射出的多重問題光譜,特規劃此一專題,並廣邀相關主題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
 
來稿請標明「假新聞」專題投稿。本專題徵稿即日開始,截稿時間:2020年1月31日。
 
#投稿須知:
˙上述二專題俟審查、編輯進度,將陸續於2020至2021年刊登。
˙請惠賜稿件至以下網站: 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 
˙關於專題規劃有任何疑問,請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信
  箱:cjocrx@gmail.com
 
 
展開內容
2019/07/25
各位會員大家好
為增進傳播學研究論著之投稿便利性,以及因應各類型資料之出現,本次《中華傳播學刊》與《新聞學研究》特別統一兩刊投稿體例。兩刊此次體例修訂,主要 參 考 《 美 國 心 理 學 會 出 版 手 冊 》(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th edition, 2010)、國內外相關網路資源、中文書寫慣例及兩刊編輯需求等。體例未及規範之處請參見《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第六版。
 
本次兩刊統一體例,仍有少部分依刊物特性需要,保留原先規定。兩刊體例差異處詳見對照表,包含:(一)中英文摘要字數限制;(二)註釋使用方式與限制。其他相關規定,最新論文體例連結: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03.asp。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2019/07/25

各位會員,大家好

近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經過審定,將中華傳播學收錄進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本刊感謝該中心對本刊的肯定。

惟鑑於學界針對此事有不少討論,本刊謹提出以下兩點說明:

1. 本刊並未主動申請參與CSSCI評鑑,該中心亦無知會或徵詢本刊是否接受評鑑。

2. 基於知識無國界的理想,本刊編委會樂見CSSCI數據庫主動收錄中華傳播學刊,擴大學術研究成果的跨域流通。然本刊的審查、編校、發行事務一切照舊,並維持本刊一貫之學術獨立與自主。希冀此次收錄,僅藉以增進華人傳播研究的良性對話與思辨。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06/20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5期已於6月20日發刊。本期規劃的專題為「媒體治理與傳播權」,共收錄了2篇專題論文、3篇一般論文,以及2篇書評書介。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上網下載閱覽(http://cjc.nccu.edu.tw/index.asp)。

感謝諸位朋友支持和鼓勵,本學刊持續獲得科技部人社中心期刊評比,評定為人文社會類核心期刊第一級。今年(2019)在國家圖書館所評鑑的學術資源影響力排行,學刊獲得傳播學門期刊知識影響力第一名,以及知識傳播獎第二名。各種殊榮是長期以來眾人齊力的成果,得來不易。

學刊特別感謝各位的長期支持,我們也期待能夠有您的不吝賜稿、踴躍投稿。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相關網址:中華傳播學刊
2019/03/14
國家圖書館講於3/29舉辦「108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布會」,《中華傳播學刊》榮獲知識傳播獎、知識影響力獎等兩個獎項的肯定。
 
國家圖書館是依據「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等資料庫之引用、調閱等數據分析,頒發相關期刊獎項,非常榮幸《中華傳播學刊》能夠獲獎,也感謝諸位舊雨新知的肯定,敬請持續踴躍投稿。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03/06

 

隨著傳播產業生態的巨幅變遷,新聞或傳播勞動者不論就工作內涵或專業角色皆面臨莫大的衝擊:除了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使得記者採訪的技能降級、勞動密度與長度同時增加,近來國外一些新聞機構甚至開始使用新聞撰稿機器人(news-writing bot),取代由記者擔任的心智勞動, 新聞專業的未來浮上更多不確定因素。

 

而傳播生產日趨朝向線上發展,使得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逐漸成為媒體內容的重要來源。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舉凡新聞報導、評論、影音、專欄乃至流量,都可見傳播與新聞「業外」非典勞動大軍的身影。職是之故,虛假訊息、網路輿論操控,以及素人勞動價值的貶低等專業價值的異化問題隨之而起。

 

另一方面,在傳統科層化分工的新聞與傳播媒體組織外,近期出現自雇或微型創業型態的產業模式。包括小誌、策展型媒體等社區化、利基化、小眾化與彈性化的營運型態,使得「DIY次文化」、「非物質勞動」、「情感勞動」 等名詞應運而生。

 

面臨上述現象帶來的衝擊,媒體智識勞動的「價值」該如何被界定?傳統雇傭型態是走向轉型或崩解?傳播研究在既有的勞動價值、專業倫理、新聞室控制、守門人等理論典範之上,該如何看待這些新聞或媒體勞動的新現象?

 

中華傳播學刊201912月出版的第36期,即將以「線上勞動,勞動線上」為主題,廣邀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本期特別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劉昌德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

 

請惠賜稿件至以下網站: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來稿並請標明「線上勞動」專題投稿。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本專題徵稿徵稿截止日期為201941,有任何疑問,都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展開內容
2018/12/28

各位會員及投稿者好,因學刊、投稿平台之電腦主機系統出現問題2018年1/3-1/16系統平台將停機維修,這段時間若您要投稿本刊,敬請改以email方式寄到學刊專用帳號:cjocrx@gmail.com。若有麻煩之處,敬請見諒!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8/12/28

 

各位敬愛的學界朋友,大家好:

《中華傳播學刊》第34期已於12月25日發刊。本期規劃的專題為「新聞之『新』」,共收錄了四篇專題論文、一篇一般論文,以及一篇「傳播新視窗」論文。本期各篇論文,您可以直接上網下載閱覽(http://cjc.nccu.edu.tw/index.asp)。

本期開始,編務由新的團隊接手,編輯成員包括:唐士哲(主編,中正大學)、張春炎(執行編輯,暨南國際大學),以及編委會成員(依筆劃順序):王毓莉(中國文化大學)、王維菁(臺灣師範大學)、林日璇(政治大學)、張錦華(臺灣大學)、陶振超(交通大學)、楊意菁(世新大學)、蕭蘋(中山大學)。

本學刊今年續獲得科技部人社中心期刊評比評定為人文社會類核心期刊第一級。34期起,學刊終止與華藝的編務合作關係,也換了新的封面。新封面設計含納了擴散與網絡化節點兩種象徵新、舊傳播組態的意象。


值此歲末,預祝各位讀者、會員2019新年快樂,學運亨通!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上


 

展開內容
2019/01/02

 

《中華傳播學刊》「線上勞動,勞動線上」專題論文徵稿

 

隨著傳播產業生態的巨幅變遷,新聞或傳播勞動者不論就工作內涵或專業角色皆面臨莫大的衝擊:除了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使得記者採訪的技能降級、勞動密度與長度同時增加,近來國外一些新聞機構甚至開始使用新聞撰稿機器人(news-writing bot),取代由記者擔任的心智勞動, 新聞專業的未來浮上更多不確定因素。

而傳播生產日趨朝向線上發展,使得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逐漸成為媒體內容的重要來源。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舉凡新聞報導、評論、影音、專欄乃至流量,都可見傳播與新聞「業外」非典勞動大軍的身影。職是之故,虛假訊息、網路輿論操控,以及素人勞動價值的貶低等專業價值的異化問題隨之而起。

另一方面,在傳統科層化分工的新聞與傳播媒體組織外,近期出現自雇或微型創業型態的產業模式。包括小誌、策展型媒體等社區化、利基化、小眾化與彈性化的營運型態,使得「DIY次文化」、「非物質勞動」、「情感勞動」 等名詞應運而生。

面臨上述現象帶來的衝擊,媒體智識勞動的「價值」該如何被界定?傳統雇傭型態是走向轉型或崩解?傳播研究在既有的勞動價值、專業倫理、新聞室控制、守門人等理論典範之上,該如何看待這些新聞或媒體勞動的新現象?

《中華傳播學刊201912月出版的第36期,即將以「線上勞動,勞動線上」為主題,廣邀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本期特別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劉昌德教授擔任專題客座主編。

請惠賜稿件至以下網站: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來稿並請標明「線上勞動」專題投稿。(13日至16日之間,由於中華傳播學刊》網站即將關閉進行系統檢查,這段時間欲投稿者,請將來稿寄至本刊電郵網址:cjocrx@gmail.com

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本刊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本專題徵稿徵稿截止日期為201941,有任何疑問,都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專題徵稿:線上勞動,勞動線上

截稿時間:2019年4月1

刊出時間:《中華傳播學刊》第36期,201912月。

投稿網站:

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

稿約體例: 

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唐士哲  敬邀

 

 

 

 

 

展開內容
2017/07/13

 《中華傳播學刊》「新媒體、新視野與新方法」專題  專題徵稿

麥克魯漢早在《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一書中曾提及:可從傳播媒介的變化如何影響社會文化的變遷來探討媒體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就如大師所言,傳播新科技的發展變化萬千,從網路、臉書、line、直播到虛擬實境(VR)等等,短短幾年間,科技媒體的變化速度常常超乎傳播研究追趕的速度。而近幾年來,雖然已有大量相關研究出現,特別是不少研究探討傳播大數據,或是新媒體(如臉書)的各種現象,已讓傳播學術圈對於傳播新科技或新媒體有了初步的瞭解與想像。然過去都是一些現象捕捉或個別零星的探索,本專題於是擬想傳播研究在這股新科技的發展洪流之下,是否能有更新的研究面貌與視野,意即新媒體對社會與人類的意涵、新媒體傳播與人類生活之間的構連、新科技/新媒體的反思,抑或是新媒體與傳播研究的方法建構等等,若能更綜觀地、全面地探討,也將為傳播研究另闢新徑。

據此,《中華傳播學刊》33期(20186月出刊)預計以「新媒體、新視野與新方法」為專題,邀請任何與該主題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投稿網站如下,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來稿請標明「新媒體、新視野與新方法」專題投稿。

        徵稿截止日期為2017915日,有任何疑問,都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專題名稱:新媒體、新視野與新方法

截稿時間:2017915

刊出時間:《中華傳播學刊》33期,20186月。

投稿網站: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 

稿約體例: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楊意菁      

執行編輯 陳雅惠  敬邀

展開內容
2017/01/15

各位敬愛的會員:

 

新的一年到來,非常感謝大家對中華傳播學刊的支持與愛護,在此向大家拜個年,預祝各位在2017年「大吉(雞)大利」。

中華傳播學刊網站因主機停電,以致於從2017年1月20日至1月25日無法接受投稿或處理稿件,敬請大家這段期間注意勿上網作業,謝謝合作。

敬祝

教安

 

中華傳播學刊編委會  敬上

 

2016/10/30

《中華傳播學刊》「科學、傳播與社會」專題  專題徵稿

近代科學的快速發展,除了發揮驚人的效果,也經常伴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更為成熟的科技公民社會,需要仰賴媒體與各種傳播管道來增進公眾對於科技議題的感知,以面對急遽變化的科技進展及環境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媒體如何再現科技議題的特質、閱聽人如何感受媒體的影響並進而型塑對於科技議題的認知、不同媒體型態對科技傳播的效果、科技傳播的媒體社會責任等,都是科技時代下,各個社會所亟需要面對的問題。

據此,《中華傳播學刊》32期(201712月出刊)預計以「科學、傳播與社會」為專題,邀請任何討論科學傳播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投稿網站如下,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來稿請標明「科學、傳播與社會」專題投稿。

        徵稿截止日期為2017331日,有任何疑問,都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專題名稱:科學、傳播與社會

客座主編:黃俊儒  cjhuang@ccu.edu.tw

截稿時間:2017331

刊出時間:《中華傳播學刊》32期,201712月。

投稿網站: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

稿約體例: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楊意菁、專題客座主編 黃俊儒  敬邀

展開內容
2016/09/12

 《中華傳播學刊》「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專題  專題徵稿

透過傳播媒體的仲介,跨國文化在當代社會的交流裡,繽紛了起來。台灣的流行音樂吹到了馬來西亞,印尼的移民移工帶著家鄉的氣味閱讀著台灣生活,日本與韓國的偶像劇熱力四射地掃蕩亞洲,中國、香港與台灣媒體現象更是複合著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快速、迴旋、雜揉的文化流動正活生生地在當代社會中醞釀生產。

據此,《中華傳播學刊》31期(20176月出刊)預計以「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為專題,邀請任何討論國際間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相關的論文,進行交流與討論。來稿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並經過雙匿名的學術審查程序,詳細體例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投稿網站如下,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來稿請標明「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專題投稿。

        徵稿截止日期為20161115日,有任何疑問,都歡迎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專題名稱: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

客座主編:張玉佩  yupei.nctu@gmail.com

截稿時間:20161115

刊出時間:《中華傳播學刊》31期,20176月。

投稿網站: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

稿約體例: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楊意菁、專題客座主編 張玉佩  敬邀

展開內容
2015/11/20

 《中華傳播學刊》「傳播調查資料庫」專題  專題徵稿

長期、廣泛而普遍的全國性媒體使用調查研究,不止有助於傳播學術界對於台灣媒體現象進行瞭解,也有助於為政府傳播政策把脈。由科技部規劃的「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研究,從2012起,連續三年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資料庫平台所釋出的公開資料,值得傳播學界進行探索。
有鑒於此,《中華傳播學刊》規劃「傳播調查資料庫」專題,徵求學者運用此資料庫的公開資料,進行學術性探索與分析。目前由科技部傳播學門執行的第一期三年的「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已經執行完畢。三年調查主題,分別是傳播行為基本調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進行調查、媒體娛樂行為調查,資料已經公開於網站上,供學者下載分析。
    本專題預計《中華傳播學刊》30期(2016年12月出刊)刊出,邀請使用傳播資料庫分析撰寫的研究投稿。論文應立基於理論基礎,透過傳播資料庫中全國性樣本,進行研究問題的探索及假設的驗證,貢獻於目前的文獻及建構理論發展及對話。《中華傳播學刊》歡迎任何使用傳播資料庫的研究主題,並請註明專題投稿。此次徵稿至2015年12月31日截止,學刊體例及文稿準備說明詳見本刊網站(http://cjc.nccu.edu.tw/submission.asp),並一律僅接受網站投稿(http://cjc.nccu.edu.tw/member.asp)。有任何疑問,請來信詢問《中華傳播學刊》(cjocrx@gmail.com)。
專題名稱:傳播調查資料庫
客座主編:羅文輝
截稿時間:2015年12月31日
刊出時間:《中華傳播學刊》30期,2016年12月。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張玉佩、專題客座主編 羅文輝  敬邀
2015年7月8日
展開內容
2015/11/20

 各位親愛的會員:

本刊獲選科技部「2015年台灣人文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評比」(TSSCI),社會學門A級期刊。

謝謝編輯團隊與各位會員長期以來的支持。本刊誠懇地在此與您一同分享這個好消息,也請您持續給予本刊最大的關注。

敬祝 研安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張玉佩
編輯委員會全體
執行編輯 林日璇
助理編輯 劉倚帆
2015/11/20

2014/07/05

 各位親愛的會員:

本刊獲選科技部「101年學年度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社會學門A級期刊。

謝謝前任編輯團隊與各位會員長期以來的支持。本刊誠懇地在此與您一同分享這個好消息,也請您持續給予本刊最大的關注。

敬祝 暑安

中華傳播學刊主編 林富美
編輯委員會全體
執行編輯 王孝勇
助理編輯 劉倚帆
2014/7/4

2013/05/01

中華傳播學刊將以全新面貌呈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