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人數: 1
December 2016 No. 30

傳播調查資料庫與網路使用研究

Taiwan Communication Survey and Research on Internet Use

頁數:XV - XVI

作者(中)
羅文輝
作者(英)
中文摘要
專題引言
傳播調查資料庫與網路使用研究

為精確瞭解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的變遷,行政院科技部成立「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從2012 年起,由傳播學者每年以不同主題對台灣民眾的傳播行為進行問卷調查,並將調查資料存入資料庫中,學者可申請使用調查資料。
由於科技部規劃的傳播調查抽樣及訪問方法嚴謹,樣本數較大,因此非常值得傳播學者採用。目前「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已經進行四次調查。本期專題「傳播調查資料庫」的幾篇論文,均為採用傳播資料庫第一期第三次調查數據撰寫的論文。這項調查進行的時間是2014 年5 月3 日至2014 年6 月20 日,共訪問2,013 位18 歲以上的一般民眾及1,959 位9 至17 歲的中小學學生。
本期學刊共刊登六篇論文,其中四篇是採用「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數據撰寫的專題論文,另外兩篇則為一般研究論文。
第一篇專題論文是林淑芳教授的〈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林教授依據過去的相關文獻,認為家長對青少年媒介使用行為的管理方式,會影響青少年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認知、情緒及反應。因此,她的論文主要探討家長介入方式對青少年網路經驗與素養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家長介入方式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效能、網路素養以及風險應對方式。此外,家長介入方式及網路素養也可能影響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這篇論文有助於瞭解家長介入與青少年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經驗間的理論關係。
第二篇專題論文是王嵩音教授的〈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究〉,王教授這篇論文也探討家長介入對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大多採用限制型介入方式,如限制上網時間及禁止使用某些網站等,但限制型的家長介入對降低青少年的網路負面使用行為並無顯著的效果,但評價型介入(如和青少年討論網路相關議題)則能顯著影響青少年的網路正面使用行為。王教授這篇論文除了對相關文獻有實質貢獻外,對父母的管教方式也具有正面的意義。
第三篇專題論文為張卿卿教授的〈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行為探討:多元動機之觀點〉。張教授依據「人類動機類型架構」、「使用與滿足理論」及「信號理論」,提出一個整合的動機類型理論架構,來解釋促發不同類型的線上影音行為之動機。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成年人或青少年觀看線上影音的動機均為「娛樂放鬆」與「環境偵測」。但分享線上影音的動機,成年人為「社會互動」,青少年則為「社會互動」與「自我呈現」。至於上傳線上影音的動機,成年人為「自我呈現」,青少年則為「社會互動」與「自我呈現」。這篇論文可以幫助各界瞭解不同的線上影音使用行為,因此對相關文獻有所貢獻。
第四篇專題論文是張郁敏與蔡介元的〈網路素人創作內容決策歷程與觸動點分析:循序樣式探勘技術之應用〉。作者依據過去的決策歷程模型,提出一個新的理論模型來解釋網路素人創作內容的決策歷程。結果發現無論網路素人創作內容投入度高或低的民眾都會經歷共鳴、搜尋、閱聽及分享四個決策階段,但有無創作經驗民眾的決策過程則不相同。有創作經驗者會經歷四個決策階段,但無創作經驗者則只會經歷前三個決策階段,而略過最後的分享階段。此外,這篇論文發現,社群媒體與內容分享網站是最重要的觸動點,高投入者與有創作經驗者比較可能產生跨觸動點行為,並呈現較為多元的觸動點組合模式。

專題主編羅文輝
英文摘要
Copyright © 2023 Taiw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傳播學會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本網站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