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播學會
首頁
最新消息
關於期刊
投稿須知
線上先刊
歷年出版
線上投審稿系統
閱覽人數: 1
December
2014
No. 26
跨媒體時代的語藝學: 理論與現象之對話
Rhetoric in the Transmedia Age: A Dialogue between Theory and Phenomenon
頁數:XV -
作者(中)
林富美
作者(英)
Fu-Mei Lin
中文摘要
台灣傳播學界首次的語藝學專題,出現在1993 年《傳播文化》的創刊號。其後歷經20 多年,語藝學在台灣乃至於華人傳播學術社群中的發展早已開花結果,但始終缺乏專題性的討論。
本次專題以「跨媒體時代的語藝學:理論與現象之對話」為主,旨在探索語藝學這門最古老的傳播知識,如何在媒介景觀急遽變遷的跨媒體年代與時俱進、依境而生;以及,語藝學如何透過其在理論和現象之間巧妙穿梭的動能特性,提供前瞻的批判視野與分析架構。跨媒體一詞在此指涉的,乃是傳播科技精進與政治民主化進程所示現的諸多動態開放的傳播和社會文化現象。舉凡網路時代社運行動者的集結態勢、政治轉型時期的現代化改革歷程、新媒體符號行動對於視覺
語藝的脈絡追溯和本體思考,以及眾聲喧嘩作為當代倫理實踐的可能,都是值得語藝學者與傳播學者密切關注的範疇。本期5 篇專題論文分別在不同角度、面向上,探討上述議題。
林靜伶之〈網路時代社運行動者的界定與語藝選擇〉,藉由社會學和社會運動語藝批評相關概念的綜整梳理,深刻地描繪出社運行動者在面對網路此一不同於以往的運動動員環境時,如何進行語藝選擇和媒介使用。本文一方面為網路社運語藝提出語藝策略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將社會運動語藝的理論思索帶入網路時代。此外,本文同時也對社會運動行動者的圖像和特性,做出清楚的勾勒描繪。
肖小穗之〈「現代轉型」論述的缺憾:一個語藝學者的考察〉,對思想史論述中對於中國現代轉型史觀的諸多斷言、宣稱,甚至是謬誤推論提出批判性的質疑。本文從隱喻建構、戲劇化描述、看似必然的語藝推論等3 個語藝學提供的方向,指陳語藝分析如何有助於史學研究考察特定時代下的言說者處境與其說服論述。本文在史學論述和
語藝之間構築關聯性,已是不可抹滅的貢獻。
沈錦惠之〈隱喻即視覺化的語藝行動:網路時代談視覺語藝的古典根源〉,藉由反思過去語藝學受困於重語文、輕圖像的理論困境,改以「視覺化」此一網路時代最為關鍵性的特質出發,從古典和當代兩端梳理視覺語藝的理論基礎。本文旨意磅礡的書寫除了已替語藝學寫下新頁,更凸顯了以隱喻為命題的論述橫亙古今,並得以落實於常民生活中的媒體素養。
邱誌勇之〈視覺性的超越與語藝的複訪:數位時代視覺語藝的初探性研究〉同樣以視覺語藝為題,但改從數位時代數據所建構的影像和軟體為依據,論述視覺影像本體如何挑戰語藝的本質和意義。本文試圖就數位藝術研究和視覺語藝研究進行理論嫁接,據此主張人們如何解構數位視覺圖像背後之規律和模式,應為核心的問題意識。
王孝勇之〈眾聲喧嘩即倫理實踐:從Mikhail Bakhtin 的語藝觀談起〉,透過Bakhtin 對小說話語的語藝歷史分析摸索眾聲喧嘩的語藝意識,及其與古典語藝學者柏拉圖語藝觀的可能對話。本文主張眾聲喧嘩語藝所展現出的詰問必要性、倡議有限/效性與行動策略性,正是當代倫理實踐所體現的語藝動能和語藝策略。在講究對話互動、多元發展的今天,眾聲喧嘩觀點更得以被轉化為一套關注日常行為話語實
踐的語藝學問,用以分析當前諸多重大之社會爭議或語藝論戰。
專題主編林富美 於景美
2014 年12 月
英文摘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