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匯流啟動之跨平台、跨產業的經營模式已成為傳媒產業企思轉型與再造的新動力。而如何透過產製手段的「一源多用」,將服務、內容針對不同閱聽人市場進行區隔,創造多元獲利渠道,發揮跨界交融的市場綜效及產業競爭,一直是產業趨勢論述與經營策略的創新企圖。
而這樣的產業邏輯與企圖心,某方面也反映了政府近年來數位匯流的政策發展與作為。然傳媒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當產業競爭與商業價值逐漸取代媒體應有的公共性時,綜效的歸屬與迷思,始終欠缺全面性對話,在經營者市場獲利的產業導向下,對閱聽眾與媒體工作者權益傷害、犧牲的又有那些?本期專題將透過內容、危機溝通與勞資關係等三個層面,探討數位匯流產業發展中一些重要卻被忽略的問題。
在新聞內容跨平台「一源多用」匯流產製的趨勢下,林照真的〈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企圖以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內容的產製現象,剖析電視與新媒體間內容聚合本質及問題。研究發現,電視台會大量使用新媒體的內容,目的不在提升新聞品質;而是藉著新媒體大量的訊息流,彌補人力編制不足的窘境。這種聚合訊息強調感觀知覺,能滿足廣告主意圖觸達的特定觀眾,有利廣告市場收益。故新聞聚合發展,不利新聞內容品質差異化的競爭,更傷害了電視新聞專業。
面對災變不可預料的當今,危機社會的危機溝通更顯得重要。程宗明的〈從數位電視政策脈絡析論台灣緊急預警廣播系統之建構困境〉,以日本公共廣播電視NHK 之數位資訊廣播為例,說明日本3G以上的無線通訊,在災害危機發生時,受限於瞬間頻寬不足及電力中斷,無法穩定通訊;反觀,NHK 系統卻發揮了電視到手機都可一併收訊的社會溝通功能,成為急難時期最穩定的傳播媒體之經驗事實,討論在無線電視廣播全面數位化的台灣,面對危機社會的危機溝通,呈現手機載具無匯流、視訊廣播無裝置的雙落空問題。NHK的成功經驗,突顯台灣數位化歷程中急難通報系統的窘境。面對該問題,文中也試圖提出一個可能的發展,評估台灣需要面對的行動方案。
此外,數位匯流也引發新聞工作者淪為「多勞、多工卻不多薪」的勞動困境。王維菁的〈科技變遷下的台灣新聞記者薪資:現狀與出路─批判政經取向之思考〉,透過實證討論傳播科技及數位匯流對台灣新聞記者薪資所得的影響。研究發現,科技管道崛起與數位匯流,襲奪傳統新聞媒體的接觸率及廣告收益,不利台灣新聞記者的薪資結構與整體所得。且數位應用降低新聞工作者的專業門檻,卻提高了工作被取代的風險,迫使記者薪資主張也受到壓抑。然當人才不再被視為新聞產業核心競爭力時,是否意味著該產業的核心價值將漸行漸遠?
1990 年以來傳媒產業變動與組織變革引發的工作權、勞動條件與勞動報酬的勞資爭議頻傳,徐國淦的〈產業與組織變動下的媒體勞資爭議案例分析〉,以近年來媒體勞資爭議案例,探討產業變動中,勞資雙方力與理的拔河與困境。就法理爭點與依據,討論媒體勞資關係中協商談判不對稱,及弱勢勞工順法鬥爭的能動性與框限。
本期的一般論文有四篇。臧國仁與蔡琰的〈大眾傳播研究之敘事取向─另一後設理論思路之提議〉,就理論文獻的耙梳,試圖改從近年來廣受社會科學各領域重視之「敘事典範」入手重新定義傳播,企圖為傳播尋找新的定位與內涵以建立與不同之理論原則。全文立論紮實、內容精采,值得一讀再讀。
張玉佩的〈穿梭虛擬世界的遊戲少年:他/她們的社會資本之累積與轉換〉,則以「社會資本」為核心概念,透過「網絡」、「規範」與「資源」之分析架構,討論少年玩家在家庭、學校與線上遊戲等三個場域間的資源分配、累積與轉換。研究發現,遊戲行為的社會意義,不僅是個人主觀意識選擇下的自我滿足行為;少年選擇線上遊戲做為休閒,是社會權力機制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資源競爭後的協商結果。對於探討現實資源與虛擬資源間的轉換關係,本文無論立論及實證發現,都具創新性,十分難得。
台灣傳播史研究貧乏,邱家宜的〈失落的世代:以吳濁流為例看戰後初期的台灣本土報人〉,以台灣本土報人吳濁流的一生,討論知識分子面對政經脈絡交互下的文化霸權,其能動性與被框限的文化抗爭歷程。該歷程對於台灣報業發展研究,十分重要卻被忽略,對台灣新聞史文獻,本文的資料彌足珍貴。
在影像、圖片為王的時代中,好的圖像是社群溝通與經營的重要元素,然何謂好的攝影?其知識概念結構為何?王信斌、李來錫的〈建構攝影虛擬社群之知識概念結構─以正規化概念分析為基礎〉,蒐集了546 筆有關討論攝影的專業報導及專家驗證,分析攝影技巧知識概念結構。研究發現,「情境」與「構圖」是攝影技巧重要概念結構,對於如何透過圖片說故事,本文的發現,具一定啟發性,對於經營社群媒體者,有其應用的價值。
主編林富美 於景美
2013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