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兔年轉眼間即至尾聲。《中華傳播學刊》自2005 年度起始,迄2011 年度已連續七年獲TSSCI 之榮譽,實得歸功編輯委員會與評審之高度熱忱與奉獻,確保審稿高品質。尤感諸位作者惠賜稿件予學刊,以光本刊篇幅。本刊感謝學術同儕對本刊之愛護,除謹表謝忱外,亦盼各界持續支持,讓《中華傳播學刊》能持續成長及茁壯。
《中華傳播學刊》秉持多元、強調思辨、對話之原則,本期亦推出專題論壇及一般論文等多篇佳作,以饗本刊讀者。
在專題論壇部分,此次論壇為「政府、媒體,與置入性行銷」,由洪貞玲、王泰俐、林麗雲、張錦華、林照真等五位作者分享媒體觀察心得,如政治力、新科技對置入性行銷之影響,並引介他國觀察以展現多元視角。
洪貞玲之〈政府宣傳的界線:以美國法為借鏡〉,剖析美國限制政府不當宣傳之法令內容、主管機關處理機制;並比較美國法令與台灣修法之方向,理解台灣法制目前可從何種方向補強。本文揭示未來除可往建制完備「預算法」為標的外,並指陳主要修法方向,值得管制者借鏡與參考。
王泰俐之〈政府訊息置入電視新聞性節目的文本分析與閱聽人研究〉,則以文本分析以及線上閱聽人研究等方法,探析政府之置入方式。研究顯示,深度報導與一般政論節目相異,應接受報導不得置入規範;而談話性節目亦應依循專業法則,區隔廣告與新聞資訊內容。
林麗雲之〈英國電視置入性行銷之管制:論辯與改變〉則以英國管制者對電視置入性行銷之思維為例,發現英國並非立即開放、無條件全盤接受,而是經由公共論辯等歷程;再者,置入性行銷之節目亦有所限制,需以閱聽人權益為考量。凡此種種,均可予台灣媒體多所反思及啟示。
張錦華之〈從van Dijk 操控論述觀點分析中國大陸省市採購團的新聞置入及報導框架:以台灣四家報紙為例〉,以中國大陸對台宣傳之情境為考量,分析中國大陸採購團抵台之新聞置入與報導。本文從vanDijk 之操控論述切入,剖析報導文本如何建構採購團官員之正面形象,值得一探。
林照真之〈新瓶裝「假」酒?:有關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分析與批判〉,則以新媒體之數位特質,而引發了更多樣之置入性策略;而這些策略在傳統媒體中均未能得見。本文採行批判立場,剖析置入性行銷對新媒體的影響,亦對數位專業倫理有所戕害。
本期則有四篇一般論文皆提供嶄新之對話與思辨空間,值得細讀。
翁秀琪之〈台灣傳播領域學術研究素描:以1984-2009 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為例〉,以歷時研究剖析台灣1996-2009 年之690 件國科會研究、並加入研究者於2000 年所作之分析。作者盼了解台灣傳播領域之研究關切層面,解析研究者之鑽研旨趣及研究偏向之消長。本文亦輔以實證研究資料,勾勒台灣傳播研究之特質與發展狀況。
謝君蔚、徐美苓之〈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亦著墨在地思維之重要。本文以在地思維為著眼點,強化風險社會理論中對媒體角色之研析與闡釋;亦檢視台灣新聞媒體再現基因改造食品之框架,而在不同框架中又著重哪些消息來源。
李瑛、黃惠萍之〈原住民科教典範之轉移: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電視科普節目《科學小原子》〉,則從在地化、多元文化視角,有別於往昔科學教育強調普同化之特質。本文以多元文化教育為思考起點,探索原住民科普節目之內容及團隊秉持理念。研究發現,節目可呈現原住民之文化認同等面向,有助提高賦權及增加原住民自信。
莊迪澎之〈互聯網驅動下的民主化與國家反撲:馬來西亞網路媒體經驗〉,也與在地情境與思維相關。本文以馬來西亞民主化歷程為例,闡釋互聯網之於促進民主化作用;同時亦援引馬來西亞之政經結構變遷狀況,說明網路媒體引發國家不得不重視互聯網之潛在「威脅」而展開若干反制策略。
《中華傳播學刊》自創刊以來,迄今恰為十年。感謝學術同儕之肯定及愛護,讓本刊投稿率續有成長。年節將至,祈願本刊讀者佳節愉快、事事順心。
主編陳炳宏/執行編輯賴玉釵 敬上
2011 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