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隨著商業化、傳播技術的演進與管道的多元,以及媒體事務與政治、經濟間的交集日增,「治理」已是傳播研究無從迴避的課題。除了消極地產業監管、行為規範,媒體治理更涉及積極地制度規劃與傳播權益增進。
本期兩篇專題論文便反映了媒體治理的消極與積極面。曾國峰的〈「反媒體壟斷法」草案演進與規範辨證〉突顯防制媒體產業壟斷與不過度抑制市場經營環境的兩難。台灣媒體產業的購併與壟斷態勢,使得立專法防止媒體壟斷至端重要。然而催生立法的過程冗長,包括行政與立法機關,都曾先後提出不同版本的壟斷防制草案。根據曾國峰的彙整與比較不同的立法版本,以及近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提出的《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他發現不同的草案仍舊以傳統媒體為主要管制主體,網路與行動產業的規範則缺乏彈性。曾國峰由規範的主體、實際壟斷力的界定、所有權人的適格性、勞動權、特種基金,以及管制手段等層面入手,深度剖析既有反媒體壟斷立法的囿限之處。
蔡珮的論文則期以積極的新媒體創設,促進台灣新住民的媒介公民權實踐。蔡珮面訪了400位台灣新住民,探索其媒介的使用動機與需求。她發現超過七成的新住民認為台灣需要屬於新移民的專屬電視台,對他們來說,專屬電視台不僅是紓解鄉愁或傳承文化的管道,更是提供在地的生活與就業的資訊來源。蔡珮主張在既有的公共媒體外創設新的移民媒體,是基於多元文化主義背後仍舊存在的階級差異與經濟剝削。唯有以多元公共領域的角度看待移民媒體,才能建立族群間對等的對話,進而改善移民的社會處境與勞動環境。
本期的一般論文收錄兩篇與女性自主意識有關的專論,皆觸及性別解放與傳統社會框架間的衝突與再協商。李佩雯聚焦在異性戀愛情裡、支撐男女親密關係背後互動腳本。以大學生為主體,李佩雯歸納出五種男女戀愛關係發展時的互動腳本,分別是告白、性別角色期待與扮演、個人交友、金錢使用,以及性。她主張當代年輕族群的親密關係,已逐漸鬆動傳統戀愛腳本裡男女關係的界定,朝向日常生活中的互惠與平等,但真正超越既定社會框架的「性別」平等意識依舊模糊。
康庭瑜則是透過在網路上分享自拍的女性對「性感」的陳述,複雜化女體展演背後的性賦權意識。康庭瑜對於女性主義慶賀式的身體解放論持保留態度。她強調女性的網路自拍即便帶來愉悅,卻需摸索關於什麼是「合宜的性感」的象徵性邊界,以迂迴的自我性化技術,再製良婦與蕩婦區隔。
第三篇一般論文是吳岱芸的〈從「暫時擴張自我界限」觀點檢視台灣青少年的電玩遊戲動機與行為〉。該文探究12至17歲青少年如何藉由電玩遊戲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維持身心狀態的平衡。相較於過往的認知常常將「玩電動」單純理解為尋求刺激或逃避現實,吳岱芸主張人們的遊戲動機,還包括透過扮演或操控遊戲中的角色,體驗這些身份角色的各種經歷與感受,亦即「暫時擴張自我界限」。
書評書介睽違本刊已有一段時間,本期重出江湖!兩篇書評的評論對象皆為近期出版的本地學術專著,分別是劉育成評介由林瑋嬪主編的《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以及陳鴻嘉評介由蔡美瑛撰寫的《唯手機族與民意調查:混合行動電話與市話樣本暨執行手機訪問》。兩篇書評兼具引介與對話,分別透過脈絡化與對照,將兩本新書的評論置於宗教與媒介技術過程,以及國外作法與本土調查經驗的對比上。在台灣既有的學術生態裡,書評的撰寫並不能兌換「點數」,卻能帶動本地學術工作者良性的交流、對話,是社會科學研究生態系統的活水,本刊因此格外珍惜書評來稿,也特別歡迎傳播學者引介近期出版的中文專書、譯書,或者外文專書。
《中華傳播學刊》於三月獲得國家圖書館評鑑學術資源影響力的兩項殊榮,分別是傳播學門期刊知識影響力第一名,以及知識傳播獎第二名。知識影響力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此殊榮源於歷任主、執編、編委會與撰稿人的灌溉。對於一份創刊17年的「中生代」刊物,我們格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也期許更多精彩的論文惠賜本刊,繼續灌溉這個思想的園地。
主編 唐士哲/執編 張春炎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