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傳播環境變化萬端,社會文化的變遷,理論與實務的相互 碰撞,傳播研究值得探討的傳播問題越來越多。《中華傳播學刊》 試圖為傳播學界尋找值得探索的傳播專題,期望能對傳播學術的發 展、理論的反思、以及傳播現象與社群發展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 據此,《中華傳播學刊》即提早規劃專題論文,先由主編與編輯委 員共同討論與規劃值得探索的專題主題後,再邀請學術社群較為資 深,且專研該領域之老師擔任客座主編,統籌專題論文,期望能為 學刊專題論文找到兼具特色與論文品質的主題論文。
而近年來,新傳播科技的發達,社群媒體的廣大使用,皆讓新 媒體、新科技等相關主題成為各大期刊一般論文與專題論文的寵兒, 但面對此一現象,是喜也是憂。喜的是,學術論文原本就該求新求 變,最新的傳播熱門現象,絕對值得學術研究加以探索。但是追求 新潮之外,傳播既有或是傳播最根本的理論問題,以及長久以來應 關注而未被關注的問題,也是值得探索的研究重點。因此,《中華 傳播學刊》期許未來除了抓住時代脈動外,亦能回顧最紮實、最根 本以及未被關注的傳播問題與概念。
有鑒於台灣已是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文化的流動與傳播 的激盪,也讓傳播與文化的問題成為當今傳播不可忽視的議題,本 期專題即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以「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為專題 進行徵稿,藉此探究台灣重要的傳播與文化現象。此次專題很榮幸 邀請到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張玉佩教授(現亦為文化部公共電 視董事),擔任專題客座主編。張教授長期關注媒體文化、閱聽人 與流行文化等傳播文化課題,張教授從該專題的籌組規劃到論文審 查,盡心盡力,特別是最後為專題論文撰寫導讀引言,不但剖析了 文化概念,也為文化的流動歸納出三種文化模式—媒介帝國主義 的文化流動模式、跨國的文化流動模式、以及歷時性的文化流動模 式,引領讀者悠遊在傳播與文化流動的脈絡裡,文筆精彩生動,為 本期專題論文增加了豐富的色彩與綜觀的視野,特此感謝!
本次專題論文總共收錄了五篇文章(另請參考張玉佩教授撰寫 「文化流動與傳播媒體」專題導讀:文化流動的模式與另類想像), 中華傳播學刊(31)-00 前頁.indd 7 2017/6/2 下午 07:46:19 VIII 中華傳播學刊.第三十一期.2017.6 第一篇為魏玓〈跨國文化流動的理論裝備檢查:拆解與修整「文化 接近性」〉、第二篇為蔡如音〈J-Pop 之外的影視配樂想像:論日 本、西洋經典老歌於日本戀愛劇中的美學與產業型構(1990 ~ 2000 年初)〉、第三篇是黃淑鈴的〈國族打造與國家品牌化:台灣觀光 論述的本土化〉、第四篇為黃順星〈文化消費的指南:1980年代的《民 生報》〉、以及第五篇是陳春富〈移住者媒體的社會行動:南韓「移 住者世界電視」發展歷程之考察〉。這五篇文章處理了不同型式的 文化流動與傳播影響,包括概念的拆解、影視配樂的文化美學、觀 光文化/消費論述的流動,以及移住者的文化流動,內容呈現了傳 播與文化流動的多元面貌,實為精彩豐富之專題論文。
本期唯一一篇的一般論文,為劉蕙苓與羅文輝老師共同撰寫的 〈新聞人員對媒體角色認知的變遷與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理 論是傳播學術重要的研究取徑,但主要關注於個人對媒體效果的主 觀認知等影響,本文突破傳統視野,採用第三人效果探討新聞從業 人員對媒體角色認知(2004 年與 2014 年),實為傳播效果研究展現 一番新意。研究發現新聞人員對於「娛樂文化」與「對立」角色認 知的轉變,新聞人員較不重視「娛樂文化」角色,2014 年比十年前 更不重視。而一直是新聞工作者最不重視的媒體角色—「對立」, 在 2014 年其重要性遠超過 2004 年。另外,2014 年的調查發現,「公 眾參與」也成為相當重要的媒體角色。最後該研究也指出了新聞人 員認為新聞報導對一般民眾的影響較大,對自己的影響較小,驗證 了「預設影響的影響」的確可能影響新聞人員的專業價值觀。
2017 年,《中華傳播學刊》邁入新的一年,《中華傳播學刊》 去年獲評為「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第一級期刊, 今年度則獲得國家圖書館頒發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傳播類第二名, 這對於成立期刊年代並非最久遠的學刊來說,也算是得來不易。珍 惜這些成果,學刊編輯團隊將繼續努力,也期待學術同儕繼續給予 《中華傳播學刊》最大的支持。
主編楊意菁
世新大學傳播大樓 C414
2017 年 5 月